误区一:一发烧就跑急诊反致交叉感染
其次是新生儿病人,指出生28天以内的小婴儿,如果出现发烧、抽搐、严重腹泻、意识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前往急诊;第三类则是意外伤害。
误区二:心急如焚要求输液乱用抗生素
那么,在家自行用药有何注意事项呢?同济医院南院儿科主任刘芳告诉记者:“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体温高于38.5℃,使用间隔大于4小时,24小时使用次数≤4次。美林(布洛芬),适用体温高于39℃,使用间隔大于6小时,24小时使用次数≤4次。这两种药物可以交替使用,间隔在3-4小时,一天24小时退烧药使用总次数不超过4次。轮状病毒、诺伦病毒引起的腹泻最怕脱水,可以给患儿服用益生菌和口服补液盐。上述常用药在药店均能购买,医院配。”
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唐晋清告诉记者,门急诊中遇到不少患儿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轻伤不下火线”,“即使孩子生病了也让他们坚持读书,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导致患儿自我痊愈能力减退、感染不容易控制、大面积播散。最近来以学龄儿童为就诊‘主力军’,可见一斑,估计这个就诊高峰,要持续到小学生考试以后。”
唐晋清副主任医师提醒,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生病就惊慌失措,拿起家里的抗生素就给患儿服用误以为能退烧,事实上,发热咳嗽等疾病初期,以病毒性感染占了很大比例,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和一些支原体等微生物,乱用抗生素不仅不会缩短疾病的病程,反而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药物过敏、耐药、肝肾受损等等。
医院就强烈要求使用静脉点滴消炎药,医生认为都是不可取的。治疗上应遵从从口服开始的阶梯疗法: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时候,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做一个“理性聪明”的家长。
误区三:手脚冰冷洗温水澡,用错物理降温
患儿发烧时,在家进行物理降温也很重要,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
1.头部冷湿敷:用20至30摄氏度温水浸湿软毛巾后,稍微挤压,待到不滴水了,折好置于孩子前额,每3至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袋,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宝宝后脑勺枕部,适用于体温大于39℃以上的高热。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部、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科主治医师王维洁提醒,有些家长用错物理降温方法适得其反,“当孩子发烧时,如果患儿手脚是热乎乎的,说明发烧已经烧到顶峰,这时候的温水洗澡可以帮助散热降温,注意水温要比体温低3-4℃。但是如果宝宝在发烧时手脚冰凉,说明体温还会继续上升,这时候家长可以温水帮宝宝擦身、温水泡脚散热,千万不要给宝宝温水洗澡,因为这时候洗澡会使孩子因为散热过多出现寒颤,皮肤发紫等表现。同理,当患儿手脚冰凉时,也不要给冰敷额头。此外,高热时给患儿穿过厚衣服不利于退热,还会诱发热性惊厥。”
误区四:交代病史语无伦次,采集样本手忙脚乱
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就诊,自己慌慌张张,有的甚至忘记带病历卡,医生问起病史,他们一头雾水;还有好几个家长一起陪患儿看病,交代病情七嘴八舌毫无重点,大大影响了就诊效率。
同济大学医院儿科主任谷丽称,家长要在就诊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来陪孩子就诊的家长应该准备好患儿的基础信息和精简扼要的病史,比如患儿有哪些症状、症状持续了多久;来就诊前已经在家服用了哪些药物(建议拍药盒照片)和具体服用时间以及服药后孩子的反应;患儿的饮食排便睡眠情况等。”
为了提高就诊效率,谷丽主任医师还建议家长在家里就采集好腹泻患儿的大便样本,“医院可以在挂好号后和护士台打招呼说先化验再就诊,这样排队等到看医生的时候化验报告也出来了,因为大便通常要在一小时内化验的,医院都会优先让做化验的。”
此外,对于有些比如哮喘的慢性病患儿,最好家长亲自带娃看,不要让老人带着看,因为涉及长期治疗管理的问题,年轻家长科普知识知道得比较多,而且更清楚一直以来孩子的治疗情况,避免家里老人带患儿就诊一问三不知。有些比较复杂难以口述的症状,家长可以手机拍视频或者照片带来给医生看。
误区五:咳嗽药水当橙汁喝,自说自话超量服药
不要超量误服!不要超量误服!不要超量误服!昨天晚上,医院药剂科李志玲博士在朋友圈连发了三个感叹号。
“医院用药问答”免费用药咨询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dwh/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