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蔓延的食人菌是什么近期还能去日本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pm.cn/article-123830-1.html

近日,一则关于“食人菌”的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过亿。而“食人菌”这个名称带来的冲击更大,一秒把人拉到“生化危机”的场景。

那么“食人菌”恐怖之处在哪里?如何预防感染?近期还能去日本旅游吗?6月20日,南都记者采访了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魏芳芳主治医师。

致死率高达30%,“食人菌”在日本蔓延

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累计破千,达例,超过去年全年的例,创历史纪录。

起初易被误认为感冒、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达30%……一种被称为“食人菌”的感染症正在日本迅速蔓延。

据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初期症状一般是咽喉疼痛、发烧以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继而可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

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休克和多脏器衰竭只需要24至48小时,且致死率高达30%,一旦因身体免疫系统不佳,造成皮肤伤口感染后,伤口就会出现组织坏死僵硬的情况,看起来像肉被吃掉一般,所以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这些人需格外注意“食人菌”

魏芳芳分析,感染链球菌后,主要有两大类表现:

1、直接感染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肺炎以及败血症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食人菌主要传播途径为:主要呼吸道传播或在损伤基础上(如皮肤破损以及手术创伤等)直接接触传播。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食人菌”感染症的感染途径一般为经鼻腔、咽喉黏膜的飞沫传播和经伤口等的接触传播,因此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和水痘等容易导致皮肤溃烂的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需格外注意。

预防“食人菌”感染,做好这四点

魏芳芳指出,食人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实际上临床重症的比例很低,因此大家不需要过度紧张,但是建议有危险因素的人近期非必要最好不要去日本。

“如果前往日本游玩,应注意避免至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传播。要注意手卫生,避免随意接触公共高频接触部位。如有发热,咽痛,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魏芳芳给出以下提醒: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注意呼吸卫生

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掩口鼻。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cs/15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