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劳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的一种病症。常常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部位的浮肿。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类。阳水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阴水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
水肿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可以此为参考进行治疗。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人体水液的运行,是依靠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斡旋,肾气的温化蒸腾。如果外感风邪、水湿,皮肤患生疮疖,或者饮食起居失常,以及劳欲体虚导致内伤,均可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输转,肾难开阖,三焦水道失畅,致使水液停聚体内,泛滥肌肤,形成水肿。
风寒、风热、水湿、湿热和疮毒等外邪而致者,多属阳水。劳倦过度、饥饱失调、酒色无度、生育过度等内伤者,多属阴水。阳水与阴水有时可互为因果。若外邪已去,正气未复,迁延不愈;或因失治、误治,复加内伤,水肿反复,可转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肃,使肿势增剧,虚实兼挟,阴水又可转为阳水。因外邪而致水肿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脾;因内伤而致水肿者,病变部位多在脾、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这是水肿的基本病机。
1.阳水
(1)症状表现:发病急,成于几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以上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大便多秘,形体壮实,气息粗长,脉多滑而有力,多见于青壮年。
(2)灸疗原则:发散利水。多取背俞穴与足太阴经穴为主。若风热偏盛者可配合针刺(泻法)。
(3)灸疗处方:肺俞、三焦俞、阴陵泉、水分。
(4)随证配穴:①胸中烦闷者,加内关;②小便不利者,加三阴交。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灸:每穴施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③灯火灸:阳水用明灯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灸1壮,连续灸至病愈。
(6)方义说明:肺主皮毛,足太阳主一身之表,肺俞可以通肺气与足太阳经气;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使水道畅通;阴陵泉疏调足太阴经气,健脾利水;水分分利水邪。四穴相配,表里分消,水肿可愈。
2.阴水
(1)症状表现:多渐起、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来,肿由下而上,足跗先肿,逐及周身,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身冷不热,神疲气怯,劳则病重,小便短少,大便或见溏薄,舌苔白,脉象濡缓或细弱,多见于正气虚弱,多病久病之人。
(2)灸疗原则:健脾化湿,温肾利水。多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
(3)灸疗处方:脾俞、足三里、肾俞、命门、水分、气海、复溜。
(4)随证配穴:①恶心者,加内关;②脘痞者,加中脘;③尿少者,加阴陵泉、膀胱俞。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灸: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2次,10天为1疗程。
③温针灸:留针20~30分钟,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④灯火灸:阴水用灼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灸1壮,连续灸至病愈。
(6)方义说明:肾俞配命门温补肾阳,脾俞配足三里健脾化湿,肾阳温煦,气化畅利,则寒水自消;水分为利水要穴,配复溜分利水邪;气海助气行水,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肿消。
水肿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水肿后期,必须采取综合治疗,而急发性水肿,灸法宜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当病情稳定时,可单独依靠此法治疗。
(一)古代灸疗文献
1.《针灸甲乙经》
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理不治。
2.《千金要方》
卷十六: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卷二十一·浮肿: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又灸肾俞。
水肿: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3.《千金翼方》
卷二·水肿: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
卷二十八·水肿:水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两手大指缝头,各灸七壮。
水肿,灸胃仓,随年壮。水肿,灸陷谷随年壮。水肿气上下,灸阴交百壮。水肿胀,灸曲骨百壮。大腹,灸阴市随年壮。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灸脐中、石门各百壮。……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水分,主水肿胀满不能食坚硬,灸日七壮,至四百止。忌针针水出尽即死,水病灸至差。在下管下一寸。鼓胀,灸中封二百壮。
卷二十八: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4.《肘后备急方》
卷三·身面肿满: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方……又方,灸足内踝下白肉,三壮,差。
5.《世医得效方》
卷六·胀满: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
卷九·肿满:灸法,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大手指缝头七壮,治水气通身肿满,效。肿满:太冲、肾俞各百壮。治虚劳浮肿效。
6.《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三·水肿:治水肿灸刺法,黄帝治水之俞,五十七处,尻上五行行五,谓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天府主之。
水肿胪胀,食欲不下,恶寒,胃仓主之。
7.《儒门事亲》
卷十·湿土脾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可刺隐白,灸亦同。
8.《神应经》
卷二:浮肿,水分三壮,三阴交三十壮,脾俞三壮。
满身卒肿面浮洪大,内踝下白肉际三壮,立效。
水肿腹胀,水分、三阴交并百壮,并治五脏腧穴、中脘针后按其孔勿令出水。阴跷七壮。浮肿及鼓胀,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水分、中脘针、下三里、小肠俞、三阴交。
肿胀部:浑身浮肿,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
风浮身肿,解溪。
遍身肿满食不化,肾俞百壮。
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
9.《景岳全书》
水肿,灸脾俞、水分、肝俞。
卷上·杂证谟:肿胀,脾俞,治胀随年壮灸之;肝俞,治胀灸百壮;三焦俞,治心腹胀满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羸瘦少气;水分,治腹胀绕脐结痛不能食若是水病尤宜灸之;神阙,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水之声极效;石门,主水肿水行皮中小便黄;足三里,主水肿腹胀;水沟,主一切水肿。
10.《杨敬斋针灸全书》
下卷:水肿,人中、水分、期门、气海、天枢、脾俞、足三里、内庭、阴陵泉、阴谷、三阴交、公孙。
11.《针灸资生经》
第四·水肿,针水沟,灸水分。
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针水分,杀人多矣。若其它穴,亦有针得差者,特幸焉耳,不可为法也。或用药,则禹余粮原为第一。……予屡见人服验,放书于此。然灸水分,则最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现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明堂固云若是水病,灸大良,盖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云焉耳。但不知明堂又云针四分者,岂治其它病当针四分耶。
百病水肿,肾俞百壮,胃仓随年。水肿,陷谷随年。水肿上下,阴交百壮。水肿胀,曲骨百壮,大腹阴市随年。
水分治腹坚如鼓,水肿腹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息,……复溜治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十水病。章门疗身黄赢瘦,四肢怠惰,腹胀如鼓,两胁积气如卵石;中封、四满主鼓胀。
胃仓,治水肿。缺盆,治水气。……神阙,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声。……涌泉,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地机,治丈夫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阴陵泉,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难俯仰。曲泉疗水病胀满。
风水,上廉随年。水肿不得卧,阴陵泉百壮。
12.《针灸大成》
卷九·单蛊胀:气海、行间、三里、内庭、水分、食关(在建里穴旁1寸,为奇穴)。双蛊胀:支沟、合谷、曲池、水分……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卷九·治症总要:浑身浮肿生疮。曲池、合谷、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13.《古今医案按选》
卷三:俞东扶日,千金方云,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故水分穴可灸不可针,惟水沟穴可针也。
14.《灸法秘传》
肿满,……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15.《类经图翼》
卷十一:水沟(三壮)、水分(灸之大良)、神阙(三壮,主水鼓甚妙)、膈俞、肝俞、胃俞、肾俞、中脘、气海(气胀、水鼓、黄肿)。
16.《针灸逢源》
卷五·肿胀门:水肿,……胃俞、肾俞、神阙、水分,以上宜灸,水沟、足三里、解溪、公孙、阴陵泉、复溜、中封、曲泉,以上随宜灸刺。
17.《神灸经纶》
腹面肿,取中府、间使、合谷。
卷三·鼓胀:水肿,中脘、水分、水沟、合谷、足三里、神阙、气海、膈俞、三阴交、石门、中极、曲骨、内关、阴市、阴陵泉、中封、太冲、照海、公孙。
古代灸治水肿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二)现代灸疗文献
1.隔姜灸为主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陈永明中国针灸,(5):9~10
治疗方法:水肿期:水分(泻法)、气海(泻法)、关元(泻法),无肿期:A气海、关元、右带脉(均用补法),B双肾俞、左带脉(均用补法),A、B2组交替应用。取准穴位后,用鲜生姜切成厚0.1cm,直径0.8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3~4孔,置在穴位皮肤上。将艾绒捻成黄豆大的艾炷(中壮)放在姜片上燃烧,待到炷焰欲尽时,施泻法即把艾炷移掉,施补法即用火柴盒(他物也可)对准炷焰盖压半分钟,俟余焰热感继续透入穴内。每次每穴灸5壮,隔日1次连续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终了停灸5天。灸后穴周潮红,穴中起泡,可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般较少化脓感染。中药治疗:水肿期处方:麻黄9g、杏仁9g、陈皮9g、桑白皮12g、枳实12g、厚朴9g、大腹皮12g、茯苓15g。偏湿热口苦,尿浑浊,苔黄腻者加连翘15g、赤小豆15g、黑栀子9g、茅根15g;偏虚寒口淡,肢不温,舌淡苔白加炮附子15g、细辛3g、干姜6g。无肿期处方: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甘草3g、陈皮9g、葛根9g、升麻9g、柴胡6g、黄精15g、淮山药15g、莲子肉15g。以上中药均每日1贴。
治疗结果:全组50例,疗程最短36天,最长天,平均71天。
2.温针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贺淑文刘晶岩常晓强等吉林中医药,23(2):36
治疗方法:取穴:百会(针),内关(针),关元(灸),气海(灸),足三里(温针灸),阴陵泉(针),三阴交(针),肾俞(针加灸),肺俞(温针灸),脾俞(温针灸)。手法:针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4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完全缓解2例,占22.2%;基本缓解3例,占33.3%;部分缓解3例,占33.3%;无效1例,占11.2%。9例中最少治疗10次,最多治疗次。
3.温针灸治疗肾病综合征朱秀平针灸临床杂志,18(3):46
治疗方法:取中极、关元、足三里,用补法,得气后,留针,点燃长约2cm艾条加在针柄上,每穴2炷,1日1次。
治疗结果:治疗2次后,患者疲倦、盗汗、肤冷等症状好转,水肿减退;继续治疗1周后,患者精神良好,少许出汗,肤温升高,24小时尿蛋白3.5g;治疗改隔日1次,持续治疗2周,水肿消退,无出冷汗,精神良好,24小时尿蛋白2.5g,血脂正常。治疗改为1周2次,持续治疗半年,患者无明显不适,再查24小时尿蛋白(一),血脂正常。
4.中西医结合配合“穴埋闷灸”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杨良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5(7):~
治疗方法:①木箱闷穴灸:令患者俯卧床上,先在背部肾俞穴进针,得气后留针。将艾条1~2根截成2~4段,点燃横放在小木箱里的铁丝布上(小木箱长25cm、宽20cm、高18cm,无底板,上下中间钉铁丝布2层),再用1张铁丝布盖在艾条上,防艾条摆动,起固定作用。然后把这木箱放在腰部,应将艾条与留针相平行,在小木箱上面盖一木板,使艾条药力向下。待箱里艾条燃完,冷却后,搬掉木箱,起针。此时不要将腰部的一层艾油擦掉,每日1~2次,2~3个月为1个疗程。②浸晒药线大剂量穴埋:取75%酒精m1倒入容器中,放入黄连g、黄芩g、黄柏g,密封15~30日。将浸出液滤过,倒入大口瓶中,将晒干的2号羊肠线若干放入浸出液内,浸泡10日后,拿出晒干。晒干后又重新放入,经上述三浸三晒后,进行高压消毒。消毒后的浸晒线剪成2~4cm长的短条。装入盛有5%碘伏的容器中,备用。取穴:背部取脾俞(双)、胃俞(双)、三焦俞(双)、肾俞(双)、腹部取中脘穴、关元穴,下肢取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血压高者选曲池(双)、内关(双),咽喉炎者选加合谷(双)。操作:常规消毒无菌操作先在穴位下0.5cm下局麻,将特制肠线装入18号胸骨穿刺针芯内,对准局麻处斜刺进针,背腹处穴位针尖应向下向上平刺达穴位处平行埋入肠线,每穴横直埋入各2条,似井字形,四肢穴位垂直进针,不可刺得太深,避开血管神经每穴埋2条,盖上消毒纱布。每2~3个月埋1次,半年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缓解可继续第2疗程,直至长期缓解。治疗组整个治疗期应及时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肿、化脓性感染等,女患者更要防治妇科炎症如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糜烂,平时注意经期卫生。经过长期追踪观察4年以上。
治疗结果:治疗组31例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例。完全缓解率70.9%。部分缓解率25.8%。对照组31例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4例,完全缓解率58.1%,部分缓率29.1%。2组完全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0.01)。
5.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水肿57例王卫强蔡丽梅光明中医,25(12):
治疗方法:取穴:水分、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冲。方法:取清艾条用手术刀片切割成长度为2.5cm小块,用牙签在横断面钻一小孔,深约1.5cm,取2.5寸28号毫针在以上穴位针刺,获得针感后,从针柄纵向套入艾块,捏紧固定,逐个点燃,灸尽去针,谨防烧伤。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果:痊愈:患肢浮肿完全消失,第2个疗程内患侧肢体浮肿未出现,共16例,占28.07%;显效:患肢浮肿消失,第2个疗程内患肢偶有浮肿,但很快消退,共29例,占50.88%;有效:患肢浮肿较前减轻,共9例,占15.79%;无效:患肢浮肿无好转,共3例,占5.26%;总有效率94.74%。
6.艾灸治疗偏瘫病人患侧肢体水肿76例疗效观察郭朝霞郭文海针灸临床杂志,15(2):31
治疗方法:施灸部位:百会穴、患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诸、环跳、阳陵泉、太冲、绝骨。方法:采用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活动施灸,每次施灸约1小时。疗程: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测量第1疗程与第2疗程后的甲皱微循环变化及肢体水肿的变化情况。
疗效标准:痊愈:患肢浮肿完全消失,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2月内肢体浮肿未出现者;显效:患肢浮肿消失,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2月内偶有肢体浮肿,但很快消退者;进步:患肢浮肿消失,神经系统体征有所改善,患肢浮肿较前减轻者;无效:患者浮肿无好转。疗效判定:全部76例患者经2周艾灸治疗后,痊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1例。
专业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哪个医院看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dwh/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