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东汉年间——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JINGJINGDEZUOZIJIRANGSHIJIEFAXIANNI
导语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一旦发病非死即残。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心脑血管疾病列入对人类危害严重的“致命因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而发病率却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国家已经把全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列入重要的民生工程。
「高温是导致夏季心脑血管病发作的“元凶”」当气温高于30度时,人体心率加快,排汗量增加,身体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如果人体不能正常排汗,还会缺氧,大脑缺氧会导致头晕,心脏缺氧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缺血。
另外,高温环境使人体的血管扩张,皮下血管流量增加,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冠状动脉收缩也会影响心脏供血。
高温天气出汗多,容易造成身体大量失水,若不注意补水,血液稠度增高,血液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特别是最近几场降雨过后,空气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常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头晕等身体不适,尤其要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正由盛转衰,各个脏器的功能也在不知不觉减退,并且普遍存在肾虚问题,在夏季由于新陈代谢加快,人的消耗也增加,各个脏器的负荷也增大,肾虚的情况更加重,血液无法从肾中摄取足够的养分,导致“血衰”,血液流量少,血动力不足,含氧量低,心脑处于“缺血缺氧”不易体现。
「冬病夏治,心脑血管病正当时」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误以为春秋两季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极佳时间,其实是错误的。心脑血管病权威专家王翠凤主任指出,春秋两季的治疗真正意义是起到预防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夏季才是真正治疗的极佳时机,清理血液垃圾才能更彻底。
冬病夏治就是将一些发生于秋冬季或者秋冬季节易复发,病情严重的疾病,在夏季治疗,例如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
韩康国药号王翠凤主任说夏季正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好时候,只有加强治疗和预防,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把疾病消灭在演化期和发展期,秋冬季才能平安渡过。
「夏季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方法」1。防流感
夏天高温多雨,心血管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应注意戴口罩,减少与流感和感冒病毒接触,要讲究卫生,勤洗手,避免感冒或流感的发生,以防引发肺部感染。
2。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
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4。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心血管疾患的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按照医生为自己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不能随意换用药物或擅自增减药物用量,否则会让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引发心衰。
专家介绍王翠凤,副主任中医师,医院知名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从医40余年,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各种疑难疾病,疗效显著。
尤其擅长治疗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各期高血压、各种原因造成的眩晕、脑供血不足,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炎、肺纤维化、急慢性咽炎、顽固性鼻炎、顽固性头痛以及消化系统的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各种类型的胃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及其他妇科疑难病症,均能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独特,治愈率高,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
目前已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3篇已载入国家名医书刊。
王翠凤主任每逢周二、周六上午8:00—12:00在韩康国药号机场路坐诊。
每逢周四上午8:00-12:00在福山店坐诊。
请提前预约,预约
名老中医道地中药韩康国药号
韩康国药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dwh/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