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执业医师笔试仅剩五个多月的时间,
学霸们早早开始备考,
现在的你还无动于衷吗?
百通名师特根据课程内容,精编考点总结,
浓缩精炼,绝对干货
针灸治疗学二十四:面瘫
(1)面瘫的针灸疗法: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1)主证: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露晴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2)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3)处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4)风寒:+风池、列缺;
5)风热:+外关、曲池;
6)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
7)鼻唇沟平坦加迎香;
8)人中沟歪斜加人中;
二十五:漏肩风
(1)概念
以肩关节酸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简单理解,就是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无菌性的炎症性改变。
(2)针灸、推拿治疗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3)配穴:
手阳明经——合谷;
手太阳经——后溪;
手少阳经——外关;
手太阴经——列缺。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联用会出现不良反应有
1.降低药物疗效
2.影响体内酶代谢或者破坏酶的作用
3.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4.加重或者诱发并发症
5.药物作用的相互拮抗
6.引起沉淀或者过敏反应
7.影响药物排泄
——--
“十九畏、十八反”
药物禁忌
歌诀
主要内容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与乌头(川乌、草乌、附子);海藻、大戟、芫花、甘遂与甘草;诸参(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细辛、赤芍、白芍与藜芦。(沙参包括南沙参和北沙参)
中成药应用肺系病证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风寒感冒。症状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表虚自汗、风热外感、阴虚盗汗、虚喘者慎用。
不易在服药期间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通宣理肺丸
散寒解表,宣肺止嗽
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
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
过敏体质慎用。
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银翘解毒丸(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孕妇及风寒感冒慎用
(4)连花清瘟胶囊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状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5)双黄连合剂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状发热,咳嗽,咽痛。
风寒感冒不适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6)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风寒感冒者不宜用。
阴虚火旺之喉痹、乳蛾者不宜用。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7)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不宜用。
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饮食宜清淡。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8)防风通圣丸(上下分消,表里同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用于外寒内热,表里倶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病初起,风疹湿疮。
本品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虚寒证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不宜久服。
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9)玉屏风颗粒(宜饭前服用)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胱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宜饭前服用。
热病汗出不宜服用。
阴虚盗汗慎用。
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10)橘红丸清肺,化痰,止咳。
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本品清化痰热,气虚喘咳及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脾胃虚寒,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
(11)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12)养阴清肺丸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孕妇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
心脑系病证常用中成药(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孕妇禁用。
寒凝血瘀、阴虚血瘀胸痹心痛不宜单用。
有过敏史者慎用。
伴有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者慎用。
(2)复方丹参滴丸(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
孕妇慎用。
(3)血府逐瘀丸(胶囊、口服液)(丸剂—空腹,用红糖水送服)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忌食辛冷食物。
孕妇禁用。
(4)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状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禁用
(5)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属上述证候者。
久病体虚患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
本品具有强心作用,不宜与洋地黄药物同用。
(6)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本品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神志清醒后当停用。
本品含有雄黄,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由闭证变为脱证时,应立即停药。
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难者,当鼻饲给药(俗称下胃管)。中风脱证神昏,舌苔白腻,寒痰阻窍者不宜用。
(7)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
孕妇禁用。
中风正气不足者慎用,或配合扶正中药服用。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本品香燥药物过多,易耗散正气,故不宜久服。
热病、阳闭、脱证不宜用。
对中风昏迷者,应鼻饲给药(俗称下胃管)。
(8)川芎茶调丸(饭后清茶送服)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不宜用。
方中含有辛香走窜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服。
本品药性发散,易伤正气,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
(9)华佗再造丸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
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中风痰热壅盛证,表现为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者不宜用。
平素大便干燥者慎服。
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0)天王补心丸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本品含朱砂,不宜长期服用,不可与溴化物、碘化物药物同用。
睡前不易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严重心律失常者,冠心病发病严重者,心肌炎发作急性期者,当及时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或采取妥善的救治措施。
(11)地奥心血康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
月经期妇女及出血倾向者慎用。
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若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12)血栓通注射液(大剂量使用需观察血压变化,低血压使用)
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
(13)丹参注射液(使用前需要对光检查,防止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活血化瘀,通脉养心
冠心病胸闷、心绞痛
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
使用前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限时免费领取
第九版人卫教材电子版
参与方式
1.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dzz/1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