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
就到了春末夏初之际,
天气变化多端,
尤其是温度和湿度,
经常起起伏伏。
虽然我们拦不住“外湿”,
但是可以祛祛“内湿”。
要对症去湿,
必须先了解其病理所在,
赶紧跟着老铁用小本本记起来。
脾胃越虚,体内湿气越重
湿属阴,热属阳。初夏人体内阳气上升,阴并制阳,也易产生热象。水湿滞留过久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侵而形成湿热。人体内湿气的形成,也和脾胃功能是否正常有关。
从中医理论中得知:脾主运化,它一方面运化水谷精微,承担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运化水液。脾气强健,水液就能正常运化转输;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液的“功力”就会下降,水液会在体内不正常停滞、堆积,从而导致水湿内停,湿邪内生。
不同部位,湿热症状不同
湿热出现在不同的脏腑、器官上,其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差别。但在全身的表现上主要为乏力、少气懒言、头昏、头胀、舌苔黄腻等。
皮肤:如果湿热表现在皮肤,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荨麻疹、湿疹、痤疮等。
咽喉:嗓子痛、干、痒等不适,总感觉喉咙里有痰却咳不出来。
肠胃:湿热表现在胃肠道,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大便稀,甚至腹泻、食欲差、口干、口苦等。
关节:如果是出现在关节,患者会出现关节酸痛、抬举无力等。
因此,湿热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生活工作环境、典型症状、具体舌苔脉象等辨证判别。
祛湿热,注意这4点
1.少吃高糖食物
甘入脾,可滋养脾胃。但如果偏嗜甘甜,会因偏于滋腻而阻碍脾之运化,甚至使脾胃受损,引起聚湿生痰。平时尽量少吃糖分过高的食物,吃多了易内生湿热,比如一些糖分高的热带水果:芒果、菠萝、榴莲等。
2.少吃肥腻食物
《素问·奇病论》中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进食过多的肥腻肉类,会加重肠胃负担,易导致食滞不化、消化功能紊乱,大伤脾胃。
3.少吃煎炸、烧烤食物
高温煎炸、烤制的食物多半油腻味重,常吃不但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还易酿生湿热,反过来再伤脾胃。
4.少吃生冷食物
寒凉、生冷饮食自带寒气,本就属于寒邪之物,过食过饮会损耗脾胃阳气,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或加重脾胃虚寒。尤其是冰啤酒,酒本身就“性热而质湿”,大量喝易伤脾胃阳气、助湿邪。
老铁温馨提示
小心湿热泛滥成灾,出现嗓子痛干痒的不适感明显时,除了服用清热祛湿颗粒,还可搭配铁笛片含服。铁笛片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的功效,含有麦冬、玄参、茯苓、青果、凤凰衣等十味中药材成分,不含寒凉性药材和冰片,温和不刺激肠胃,每1克药片就含有0.75克的药材精华,可以快速缓解咽喉不适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dzz/1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