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29开始发烧,昨日出院,47天

 

我是此次疫情数万“累计疑似”患者中的一员的家属。我爸大年29开始发烧,3月9日出院,总共47天,每一天都备受煎熬,内心充满恐惧、无奈,也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恐惧

充满未知,茫然无措。1月17日妈妈开始发烧,喝了几天中药后发烧不退不见好转,1月20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急性咽炎。开了4天莫西沙星点滴,一针见效。但在疫情发生的初期,我们并没有接收到任何官方关于疫情严重的消息,大街上只是少数人戴了口罩,去医院的爸妈成了没戴口罩的大多数人,2小时后我在楼下便利店买口罩送过去,就这样,医院2天,第3天在楼底下诊所输液已是大年29。

此时,爸爸已经发烧,但无其他任何症状。大年30,我们去了医院,CT结果显示“磨玻璃片”字样,诊断医生轻描淡写地说,你这个没事,很轻,开点消炎药吃就行了。压根没提“疑似”2字,其实“疑似”2字对患者来讲多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感染“新冠肺”的可能事实,以便接受“专业治疗”。爸爸去药房取药2次,2次没人,于是回家在小区门口药店买了替代药品,到家已是下午3点左右。

我们在武汉的所有亲戚有每年大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的习惯,当时因身体不适,也恰逢疫情严重,信息蔓延开来,大家庭的年饭取消……我们对检查结果很庆幸,庆幸只是虚惊一场,于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放松地、安心地一小家人吃了团年饭。在敏感时期,亲戚都知道爸爸的情况纷纷打电话过来问候、关心。大年初二晚上8点左右的一个电话让我们惊醒----“这个CT还是疑似病例,你们要重视啊,注意防护!”当晚,爸爸在家接受隔离。由于年前有聚餐,因工作的关系每天接触很多人。至于什么时间感染的,在什么地方感染的,不得而知,也没有确诊。但接下来的一周,也是病情慢慢恶化的一周。

无奈

反复发烧,持续不退。爸爸职业的专业性,给自己开了中药,退烧几小时,继续发烧,中西药并不见效果。就这样不停地换药方,每天记录退烧的时间以及分析可能有效的药物。反复学习其他成功患者的经验,我们不断尝试,但终究解决不了可怕、狡猾的病毒,短暂的惊喜之余后还是失望。36.5度后继续升高至37.5、38.5度。下降升高、再升高下降,反反复复。体温持续在36.5-38.5之间徘徊,持续性发烧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厌食、乏力、微咳现象,当时医生的建议是:体温在38.5度以下而且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居家隔离”比较好。

那个时候,尚不知道疫情的真正严重性。甚至还在“居家隔离和住院治疗”之间挣扎,家中治疗的弊是不能打点滴,医院治疗的弊是交叉感染。两难下,试图拨打电话,答复是:前面排着多号,如果排到了会联系,等到次日下午没有音讯。3天后再次拨打,接线员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实在没有办法派车,很多呼吸困难的人都在家等候着,我们也没办法。居家隔离药物治疗方案的一次次希望都化为泡影,一系列担心、恐惧接踵而至:继续恶化,出现呼吸困难怎么办?家里备了呼吸机来得及抢救吗?如果医院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良机怎么办?似乎越担心什么,就越容易往坏处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终于,2月1日早上7点30分再次拨打,顺利派车,医院。复查CT结果显示肺部感染严重。由于床位极度紧张,从早上8医院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安排住院,14个小时的等待,心急如焚,后来才知道,由于发病尚早,这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跟医生沟通了病情,一周左右的时间为治疗关键期,免不了的收到了“病危通知书”,回到家已是11点半。即便是一整天没有喝一口水,进一滴米,但是心中没有放弃希望。

温暖

一个人牵扯着一群人。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调节定向理论。该理论指出,同样的事情,我们总是在避免损失与追求成长之间做出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对于疫情,对于患者的态度,同样如此。这次,我们选择了希望,选择了坚持,而没有在患失中埋怨、悲观。

在此期间,有姐姐特意送过来的午餐,无时无刻的关心、牵挂,搜集大量的相关信息材料、有叔叔积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ys/10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