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医
宣教
空白
一感冒发烧就吃抗生素?
服用抗生素请务必遵医嘱!
提高抗生素认识
输入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抗生素↓↓↓
抗生素也叫抗菌素
是一种可以杀死细菌或
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是青霉素,最早由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在年于自然界中首先发现。
抗生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生命,让人类的寿命有史以来第一次显著增加,标志着人类医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此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努力,人们已经用合成的方式发明了很多种类的抗生素。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有上百种,它们以不同方式对抗着不同种类的细菌,帮助病人痊愈。
但不少人把抗生素等同为“消炎药”,误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在中国,类似这样的使用误区导致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
滥
用
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抗生素
关系到你的健康和生命
感冒发烧到底该不该用抗生素?
如何识别抗生素?
哪些常见病可以不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危害?
还有哪些使用误区?
为健康学习,请耐心阅读并转存↓↓↓
一招识别抗生素
1名字中带
磺胺类抗菌药,用作词头。如磺胺嘧啶、磺胺恶唑、磺胺米隆等。
2名字中带
各类抗生素都用这个词干。如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等。
3名字中带
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
4名字中带
头孢菌类药物,用作词头。如头孢拉定、头孢地尼、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
5名字中带
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
6名字中带
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7名字中带
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这些常见病
不需要抗生素
1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9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并无作用,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即使某次感冒合并了细菌感染,医生开了抗生素服用,下次感冒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也不可使用上次剩下的药,因为感染的细菌可能不是同一类。
2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治疗不及时会转成慢性咽炎,出现干呕、嗓子痒等症状,但一般并没有病菌。除非有细菌感染,如咽部有脓点、出现发热等症状,才有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妇科炎症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的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对于阴道炎、外阴炎等,只有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需要抗生素,其他都是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
4前列腺炎
只有约5%—10%的慢性前列腺炎有明确的细菌感染,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抗生素治疗,应依据下尿路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而不是觉得自己发炎不舒服而随意服用抗生素。
5非感染性腹泻
腹泻病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抗生素对于非感染性腹泻病没有必要使用。由于病毒引起的寒湿型腹泻,暴饮暴食引起的伤食腹泻,以及脾虚引起的脾虚腹泻,都不适合用抗生素。
6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高烧、呕吐等症状时,确实要遵医嘱用抗生素。但慢性中耳炎是否需要用抗生素,应听从医生建议。如果觉得耳朵发炎而自己不规律地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大耐药风险。
7腮腺炎
腮腺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佳、呕吐等,数小时腮腺肿痛。腮腺炎是由病毒入侵引起,所以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
8鼻窦炎
鼻窦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很难分辨,应请医生判断。约有1/3的鼻窦炎患者会继发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9胃炎
胃炎有的是感染性炎症,如由幽门螺杆菌或其他细菌引起,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却不能套用一般的抗生素治疗;如果是因为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胃炎,如长期食用过热、粗糙食物及饮酒、服用药物等,使用抗生素更不会有效。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细菌耐药
抗生素是消灭细菌小能手,但在杀灭或抑制过程中,细菌也一直在“反抗”。细菌为了生存,在跟药物的不断抗争下改变自己的性质和状态,来维持生命,导致细菌耐药。
2“炸”毁肠道
服用抗生素的同时,肠道菌群也无一幸免,无论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抗生素药物每使用一次,就相当于在肠道里投了一颗“炸弹”,它对肠道菌群能够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3摧毁免疫
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建构在肠道中的益生菌平衡上,抗生素的滥用严重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摧毁大量的益生菌,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
4不良反应
抗生素本身就是一种药物,不合理使用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抗生素使用六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也称为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因此有人将抗菌药称为消炎药。而实际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类药。
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真菌等起效。消炎药直接作用于炎症,临床所说消炎药指消炎止痛药等。
误区2:越“高级”越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3: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
误区4:一种不行马上换
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因此,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此外,抗生素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种类越多越有效
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种类。
误区6:一有效就停药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就减量或停用抗生素。然而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未彻底清除,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细菌残余而复发,同时,如此反复,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患者准医嘱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
抗生素绝对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它挽救过无数生命,但也不能把它视为灵丹妙药,一有病痛就使用。感染是否由细菌所引起,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来判断。一旦医生确认需要使用抗生素,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能因感觉症状好转而自行停药或更改使用剂量。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反复,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细菌衍生出耐药性,防止未来的某天,人类即使轻微感染也无药可治。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qgpa.com/ways/7719.html